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考
【内容摘要】三农问题是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富强的重要问题,如何解决“三农”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农村工作的重点。本文立足于我国“三农”问题实际,分析了我国“三农”问题的根本所在,并就如何解决“三农”问题进行了探讨。
【关键词】三农问题 解决策略 农业基础
1 引言
“三农”是指“农村、农业、农民”,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,农业一直是我国的经济基础,因此“三农”问题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,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。可见,“三农”问题已经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,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。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,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转型,“三农”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,但依然有很多问题困扰着我们,农业依然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,农村剩余劳动力依然得不到合理的安置与疏导师,农民素质依然处于较低水平,家民负担依然过于沉重。解决“三农”问题,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首要问题。
2 我国“三农”问题的特点
2.1 “三农”问题是一个长期、复杂的问题
“三农”问题并不是一个短期的、简单的问题,而是一个长期的、复杂的问题。“人多地少”一直是我国农村的一个特色,目前全国有农村人口近9亿,占全国总人口的70%,其中农业人口达7亿。从农村人口数量和比例来说,我国这一情况都可谓是举世无双的。随着耕地面积的逐渐减少,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得到安置和分流,而不能再滞留于农业和土地上。同时,粮食问题也是一个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,据统计我国至2030年粮食需求约为6.4亿吨,但在耕地面积减少,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下,如何实现粮食的供需平衡,却是一个关系着国家稳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。此外,农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,也是一个长期、复杂的问题,一方面是人地矛盾,一方面是生态环境恶化,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。
2.2 农民善分不善合
农民合作是提高农村产业能力的重要手段,但我国农民却有着“善分不善合”的显著特点,在合作精神上远远不足以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。我国农村厚重的农庭观念和落后的经济基础,使得合作精神的提升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,要想过渡到西方人的合作精神需要一个质的突破。我国目前这种以血缘和亲情关系为纽带的传统合作方式,还远非现代农业所需求的合作。面对“家庭”所产生的强大的社会经济功能,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可以说受到了严重的束缚,但要由国家和社会来代替家庭的大部分社会经济功能,却并不是短期内能实现的事情,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。
2.3 乡镇问题是我国最重要的问题
当前,乡镇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问题之一,实际上我国经济建设和民生发展的很多问题,都在实质上与乡镇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,直接关系着国家与社会的关系,关系着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现代化建设,关系着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的消除。乡镇问题,实质上是我国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,突出了我国政治权力与经济权力的不对称,权利系统的不均衡,作用形式不规范国,目标取向不一致,财权与事权脱离等问题。
3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思路
3.1 从“减”上下功夫
要解决我国三农问题,“减”是一个必要的手段,针对我国“三农”问题的特点和实际,要减少农村、减少富余劳动力、减少干部、减少农民负担。一提起我国农村现状,似乎就感觉农村穷、农村苦,实际上也并非如此,在一些发达地区和农业生态环境好的地区,实际上农村经济发展较好,真正严峻的地区是一些落后地区,尤其是干旱少雨、土地贫瘠地区,这些地区农业发展基础先天薄弱,应当引导农民进入小城针,转农民为市民而不是依然固化在农村土地上,只有减少农村才是解决这些地区“三农”问题的有效途径。在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面前,要引农进城、引农进厂、引农外出,合理配置和分流农村劳动力。
3.2 从“加”上下功夫
我国农业一直是一个弱势产业,农民也一直处于弱势群体,要解决“三农”问题,必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,组织、引领、帮助农民致富。要加强人才建设,针对农村没有人材或留不住人才的问题,紧抓农业人才建设,包括干部队伍、专业户队伍、企业家队伍、技术队伍。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,保障广大农民的民主权利,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。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,包括如公路建设、水利建设、电力建设、乡村规划建设、饮水工程建设等等,为农村发展构建起坚实的硬件基础。要加强农村环保建设,做好水土保持和退耕还林等工作,减物农业生态污染和土壤环境恶化现象。
3.3 从“强”上下功夫
文化水平低、综合素质不高是影响农村发展的重要原因,要解决“三农”问题应当从强化农民素质建设上下功夫,强化职业技术教育、市场经济教育、精神文明教、环境保护教育、政策法规教育,全面提高我国农民的综合素质。要强化对“三农”的支持力度,从财政、金融、招商、教育、卫生、司法、科技、环保、文化、媒体、工商、交通、物资等方面强化对“三农”的支持,支持的形式并不是局限于某一种,而是多种多样的,可以是技术上的支持,也可以是资金外的支持,也可以是项目上的支持,但坚决不能搞形式主义。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农村的救助力度,尤其是农村贫困农民,包括如自然灾害、意外伤害、重大疾病、伤残人员等等。
【参考文献】
[1] 谭崇台.从发展经济学看我国农业问题[J].当代经济研究,2002(01)
[2] 唐伟.关于解决我国“三农”问题的若干思考[J].北京农业,2007(27)
[3] 崔素芳,刘秀艳,贾立平.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三农现代化建设[J].河北农业大学学报,2004(0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