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人性格的形成,往往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联。这个环境包括小环境——家庭文化素养、受教育程度等等。更有大环境——即他所生长的地域。
1)在《骆驼祥子》中第四部分首次提到“虎妞”。
2)小说中虎妞和祥子第一次同时出场时,刘家父女在吃晚饭。虎妞在说第一句话之前老舍写了这样的话:虎妞更喜欢这个傻大个儿。“傻大个儿”是站在虎妞的视角上看祥子的,一来反映出虎妞至少在思想上、心智上比祥子老练。而且这个称呼也体现是站在一个高于祥子的位置上面对祥子的。这体现在日后她和祥子的关系中她的强权中。
两家人又一次有关联是在老舍九岁的时候。这天,刘大爷不知怎的又想到这个晚自己一天得子的人家,就溜达到舒家院儿里来。和老舍母亲攀谈起来。谈到孩子问题时刘大爷问道老舍有没有上学?老舍母亲说经济能力不允许。刘大爷说,明天我来接他,让他准备去上学。
刘大爷的乐善好施在那个萧条的时代对穷人来说是好事儿。但对刘大爷自己来说就困难了。他没有经济头脑,一直乐善好施到他倾家荡产。最后做了和尚,发好“宗月”。老舍渐渐长大后开始帮助刘大爷做善事儿。比如分发粮食啊发放钱物什么的。在行善过程中和刘家的女儿产生了感情。
当今世界上,在很大范围中存在一个普遍的价值观,就是“女士优先”。尊重女士是一种绅士做派,饱受推崇。
而在中国传统的习惯——我称之为“士大夫习气”——中也存在这种给女性好处以示自己怜香惜玉。是把女性摆在低处当做自己的陪衬,甚至是一种工具。
(这次本来是为了将论文原稿录入电脑的,结果却开始了扩写,有些内容在此并未得到充分阐述。)
3)之前说道北京女性除了具有男性的气质外,也有其“有心计”的一面。这在虎妞勾引祥子时得以充分体现。
1)虎妞婚后不愿让祥子“出臭汗拉车”,而是买二三辆车赁出去,“每天收块儿八毛的车分子钱”。客观上讲这是“心疼祥子”。
2)而虎妞不想让祥子拉车,是想让祥子成天陪在她身边,是为了利用祥子来弥补自己的“青春”,满足生理需要。这一想法在她与祥子的第一次性经历之后就有了。这又不能不说虎妞是自私的。
3)虎妞又是怎么才会养成这种心理的呢?从小环境——即虎妞的家庭来看,刘四爷是地痞流氓出身,文化素养低,性观念放荡;虎妞母亲早亡,给虎妞造成了“母爱缺失”;爱有一个个人猜想——刘四爷在生活、生意上对女儿的过分倚重使他形成了“恋女情结”,她束缚压制虎妞,而虎妞又狂热的追求满足。
投稿方式:
电话:029-85236482 15389037508 13759906902
咨询QQ:1281376279
网址: http://www.xinqilunwen.com/
电子投稿:xinqilunwen@163.com 注明“所投期刊”